前情提要:
離開公司前的兩週,我投身於沙壩梯田之中,沉浸於難以言喻的人文風情。
這裡與首都河內的現代喧囂截然不同。這裡的人們,不僅言語獨特,連服飾也各異於世。
漫步於沙壩市區的街道,赫蒙和紅道族的族人穿著各自的傳統服裝,閒步於街道上,與我們這些身穿現代服飾的旅人形成了對比。
這彷彿置身於魔物獵人遊戲中的村莊,令人陶醉。
更讓人心醉神迷的是沙壩梯田,一片片層疊而上,宛如通往天堂的梯子。
我在沙壩的山裡兩天一夜的遊走,從中寨(Trung Chải)出發,途經壯美的山頭,在大平(Tả Phin)過夜,最後抵達廣村(Bản Khoang)。

這一路上風景變幻無窮。
在這記錄下我的旅程,期望能為渴望在越南沙壩健行的你,提供一些寶貴的參考。
紅道族
紅瑤族是中國對這一族群的稱呼,而在越南則稱為Người Dao Đỏ,英文也以Red Dao來稱呼他們,意為「紅道」。
這些人的文化中融入了漢語道教經文,並與祖先崇拜和文化傳統結合,形成了獨特的道教。其名紅道,從族人信仰而來。
目前的史料認為越南的紅道族是與中國的紅瑤族同源,因中原地區戰事不斷,族群往西遷徙。
造成越中兩國對它們的稱呼,有不一樣的名稱。
在《宋史·蠻夷列傳》中,曾記載道:「蠻徭者,居山谷河,……不事賦役,謂之徭人。」意指瑤人因不服賦役而得名。
更古老的傳說中,如《搜神記·第14卷》所述,高辛氏時期,有一位老婦人居於宮中,因耳疾而求醫,醫者從其耳中挑出一隻大如繭的蟲。
老婦人離去後,將此蟲置於瓠籬中,以盤覆之,蟲竟化為一隻五色犬,名為「盤瓠」。
當時戎吳部族勢力強盛,屢次侵擾邊境,朝廷征討無果,便懸賞能取戎吳將軍首級者,許以重金萬戶與王女婚配。
盤瓠銜著戎吳首級而歸,為國除害。
群臣卻認為盤瓠為異類,無法授予官爵,也不適合賜婚。
王女聞之,堅持道:「王者重言,豈能失信於天下?」王無奈應允,賜婚王女與盤瓠。
盤瓠帶王女至南山,隱居於石室中,三年後生下六男六女。
盤瓠死後,這六男六女成為瑤族的祖先。他們以樹皮為衣,染以草實,服飾上保留尾形。後來,王派人尋覓此族人,但風雨阻擋、山嶺震動,無法抵達。
這支族群遂定居於山林之中,逐漸演變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。
瑤族人有自己獨特的信仰,他們不吃狗肉,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先是神犬「盤瓠」,正如漢族人自稱「龍的傳人」一般。
瑤族文化中,五色衣、衣著尾和衣服上的盤王圖騰,都象徵著五色犬「盤瓠」。
以上故事為中國瑤族的由來,我猜想越南紅道族的故事大致相符。
無眉是美
關於紅道族婦女剃眉與短髮的習俗,源於他們所處的高山環境。
高山地區資源匱乏,缺水的條件讓保持長髮變得既不衛生也不實用。
尤其是在農作與日常勞動中,長髮容易滋生頭蝨,既添麻煩,又影響生活效率。
為了專注於耕作、洗衣與做飯,紅道族的婦女索性剃去頭髮和眉毛,這種實用性強的生活方式,成為了越南紅道人文化中的一部分,並流傳至今。
還有其一個說法,法國入侵越南時,長老們為了庇護族人,竟命令以剃眉削髮的方式,將婦女們塑造成病弱之形,試圖避開侵略者的目光。
不管哪一種說法,都讓紅道族有了不一樣的審美觀。
嚮導Meling
早上8點,嚮導 Meling 已經在飯店門口等著我。
她身著傳統紅道族服飾,頭上包著鮮紅的頭巾,與河內少數民族博物館中展示的形象如出一轍。
然而,那傳統的黑色長袍下,探出一雙白色的運動鞋。這種對比,讓人一時混亂,她是過去的見證者,還是未來的引路人。
Meling的肌膚被陽光與土地鍛造成深褐色,身高約莫165公分,舉手投足之間透著一種自然的優雅。
那雙清澈見底的眼睛,仿佛能穿透行人的浮華,直抵心靈的最深處。
Meling的臉上刺著一對眉毛,紅道族認為沒有眉毛是美的象徵,而Meling卻因為要工作而刺眉。
說著流利英文的Meling,都是從旅客身上學來,旅客就是她的老師,一來一往之間,就把語言學會。
她微笑著遞給我一瓶水,還有一個手工編織的水瓶袋。簡短的寒暄後,我們坐上計程車,前往健行路線的起點——「中寨」(Bản Trung Chải)。
車輛從沙壩市中心出發,一路下行,僅五分鐘便抵達目的地。
窗外的景色迅速切換,現代城鎮的嘈雜逐漸退卻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靜謐的鄉野。
我們步入一條幾乎不為人知的小徑,腳下的路蜿蜒而上,藏著無數的未知與期待。
一場為期2天1夜的旅程,就此展開。
玉米
七月下旬,沙壩的旱田進入了玉米成熟的季節,這也是一年中天氣最難以捉摸的時節。
沙壩彷彿化身為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女,為失戀哀泣了多日。
而就在我抵達沙壩的前一天,這位少女似乎終於拾起心緒,抹去眼角的淚痕,迎來了一場溫暖的晴空。
此時,稻田裡的稻穗已然飽滿,但尚未完全披上金黃的外衣。
翠綠的田野,如海浪般隨風輕輕翻動,微光映射下,竟有一種能洗滌人心的純粹之美。
路旁的村民忙碌於收割玉米,這是赫蒙族與紅道族的日常景象。
他們將成堆的玉米堆放在路邊,那一片片鮮亮的金黃,如點綴畫布的濃彩。

牧童
我們繼續向前,一位稚氣未脫的小男孩映入眼簾,看起來不過六七歲的模樣。
在他身旁,一頭牛正低頭啃食著青草,偶爾甩動尾巴,驅趕著不斷騷擾的飛蟲。
孩童與牛兒,無言相伴,卻顯得那麼自然、融洽。
背景裡,一片層層疊疊的梯田映入眼簾,彷彿時間在這裡停滯,讓人屏息駐足。
那梯田,恰似通往天國的階梯,階階向上,直至看不見的山巔。
在這片古老的村落中,竟隱藏著越南最多階的梯田,共有121層之多,宛如人力在大地上雕刻出的奇跡。
當我還在這壯麗景象中恍然失神時,Meling輕聲開口:「新婚的男人,若家中無田可繼承,便必須攀向更高、更險峻的山頂,去開墾新的天地。」
她的話語雖輕,卻如石子投入深潭,在我的心中激起陣陣漣漪。
不禁想到,每個人的生命之旅是否亦如這般?無背景的孩子,註定要邁向更艱險的高處,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天地。
山裡的人是如此,城市裡的人也是如此,被命運驅使,背井離鄉,徘徊於陌生的城市角落,試圖尋得立足之地。
我的祖先在「八山一水一分田」的局限下也是如此,為了家計,毅然遠渡重洋,在異鄉的土地上尋求一絲生存的可能。
現在的我也一樣,外派異地尋求自己的棲身之處。
生命的軌跡如此相似,讓人感慨不已。
而那些生活於大山之間的人,是否真的比我們更無憂無慮?大山深處的生活,看似詩意,但其背後的艱難,恐怕遠超我們的想像。
他們與這片土地息息相依,與天、地、人展開長久而無聲的抗衡。
在這層層梯田的映襯下,我忽然覺得,那小男孩與他的牛,也許正承載著這片土地幾百年來的記憶與重量,讓人無法輕易移開目光。

情侶
前方是一大段濕滑的黃色爛泥路,我小心翼翼地跟隨著Meling的腳步,深怕一個不慎便陷入泥濘之中。
正當我們專注於腳下的步伐時,身後傳來了一陣急促的引擎聲。
回頭望去,只見一輛檔車正向我們駛來,車上是一對年輕的男女,年紀看起來不過十餘歲。
男孩握著油門,神情專注,似乎決心要用速度征服這片泥濘。
他猛地加速,車輪卷起泥濘,黃泥四處濺散,然而檔車卻困在了泥坑中,越發難以脫身。這番景象,狼狽中又帶著幾分滑稽。
坐在後座的女孩無奈地跳下車,挽起褲腳,雙手放在車尾,幫助男孩推車。
那一刻,她臉上的表情複雜,像是夾雜著埋怨與無奈,但更多的,卻是默契與默然的包容。
男孩也不再逞強,低聲說了句什麼,兩人便默契十足地將車子慢慢推出了黃色泥沼。
Meling看著這一幕,嘴角微微揚起,低聲補充道:「這裡女性平均的結婚年齡是15歲喔。」

藥草
Meling 一路上向我介紹各種藥草。
據說,紅道族對藥草的運用聞名遐邇,幾乎每一片山林都藏著他們智慧的足跡。
對我而言,這些在她手中隨意拾起的,只不過是些不知名的綠葉或細小花莖,毫不起眼;但在她的眼中,這些卻是能療癒身心的寶藏。

在到沙壩的前一日,我與越籍同事吃了路邊攤。
不知是食物中某種奇異的成分,還是水土不服,隔日我的肚子便開始躁動不安,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跟我作對。
當我在崎嶇的山路上步履蹣跚,困倦與不適幾乎讓我無法忍受,幸得 Meling 伸手遞來一顆黑荳蔻。
她輕聲告訴我,咀嚼一些黑荳蔻的種子,能有效緩解腸胃的不適。
於是,我照她所言,輕輕咀嚼,頓時,一股辛辣的香氣在口中擴散開來,那份淡淡的辛辣與芳香的滋味,彷彿將體內的煩擾帶走。
她又開始講述這顆黑荳蔻的歷史——那是越南法屬時期的故事,當時的法國人為了追尋珍貴的香料,命令當地人深入幽深的山林,尋找隱藏在自然深處的寶藏。
黑豆蔻,這顆黑褐色的果實,屬於薑科植物,它們生長在陰涼潮濕的亞熱帶森林裡。
走進密林的樹蔭下,便可見到一株株結著紅色果實的黑豆蔻。
當這些果實成熟後,摘下來的紅色外皮經過曬乾,便變成了黑棕色的模樣。
這顆小小的種子,承載著採集者穿越險峻山嶺的堅毅與智慧,從遼闊的山野,到日常的餐桌,黑荳蔻不僅是一味藥草,它還是一條神奇的紐帶,連接著山林與人間的萬象與奇妙。
此刻,我凝視著 Meling 手中的植物,彷彿能感受到那細微卻有力的脈動,仿佛整片大地都透過這枚果實傳遞她最溫柔也最頑強的生命氣息。



午餐時間
中午,來到一戶當地人家中用餐。
這是一個溫馨的家庭,家中有一位慈祥的奶奶、一位正在煮午餐的兒子,和兩個活潑的孫子。

我們的目的地,是一座典型的紅道族木造房屋。
屋內設有臥室、開放式廚房、一個休息景觀區,還有二樓儲藏糧食的倉庫。
由於房內長期暴露在炊煙中,牆壁與天花板呈現出一層深深的灰黑色。
我猜想,這也許是紅道人的智慧,利用炊煙,驅逐熱愛侵蝕木頭的白蟻。
一旁的休息景觀區,擺放著一張小桌子和兩把椅子,牆上掛著幾個牛鈴。
Meling 解釋道,當地人在冬天讓牛自由閒晃,但是因為牛不會自動回家,這些牛鈴便成為尋找牛兒的信號。

短暫的休息後,奶奶的兒子端出了簡單卻美味的午餐,誠摯地邀請我們共享午餐。
他將酒杯倒滿了自家釀造的米酒,與我舉杯共飲,那酒香淡雅,口齒間餘韻悠長。
餐桌上,有道南瓜葉,讓我不禁為之一驚。
起初,我誤以為它是龍鬚菜,但當我細細品嚐,卻驚覺那口感截然不同,清新而甘甜。
詢問之下,才得知這道菜的原料來自他們自家菜園的南瓜葉。
那種自然的甘甜味道,與家人臉上洋溢的純真笑容交織在一起,彷彿瞬間讓我明白,簡單的幸福原來是這麼容易觸及。
這頓樸實無華的餐點,讓人感到無比的滿足,彷彿一切都變得溫暖而美好。
飯後,我們繼續踏上前往今晚宿舍的旅程。
路面已變得平坦許多,大部分都鋪上了水泥。
途中,我們還看到了被當地人戲稱為「WIFI石」的奇特景象。
由於山區信號不佳,村民們時常聚集在山頂的石頭上,用手機連接有限的信號,這畫面讓人會心一笑。
經過約兩個小時的跋涉,下午三點,我們終於抵達今晚的住宿地點。
一路的疲憊,終於得以紓解。
Maylai家
當我們來到了大平村(Tả Phin),走進今晚的住宿地,竟然發現剛才在奶奶家見過的孫子也在這裡!那一瞬間,我忍不住笑了出來。
原來他們是一家人,奶奶家看見其中之一的孫子還有一個妹妹,兩個活潑的孩子,都是Maylai的骨肉,這一家子彷彿把這片山區裡的親情鏈接得更緊密了。
Meling休息的期間,無事可做的我便和這些弟弟妹妹們圍坐在一起,開始玩起UNO。
語言的隔閡讓交流變得有些艱難,於是我們只好依靠最簡單的越南語和英語來溝通。
儘管語言的工具有限,卻也不妨礙我們的歡聲笑語,仿佛在這個共同的空間裡,我們已經不須使用語言,便可以彼此了解彼此的意思。
兩位年長的女士靜靜地坐在一旁,專心致志地繡著她們的圖案。
當我們結束了UNO,安靜的坐到她們身旁,仔細觀察她們的手工時,Meling 低聲告訴我,紅道族的婦女在農閒時期,便會拿起針線,將一幅幅精緻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衣服上。
這些圖案並非出自現代的設計稿,而是完全來自家族口傳的記憶。
她們用自己的雙手,將歷史與文化編織進布料中,針線下是整個族群記憶的脈絡。
這些圖案,從奶奶們的口中代代相傳,成為了世代相繼的文化符號。
當我凝視著她們專注的神情,看著她們在布料上流動的針線,彷彿是在聆聽這群人透過服飾對我傳達他們的家族故事。

怪石陣
妹妹拉著我,跑向村子中央那塊巨大的石頭。
我們加入哥哥們的捉迷藏遊戲,笑聲在山谷間回蕩。
然而,這一場童年的狂歡對我而言卻顯得有些吃力。
三個孩子加起來的年齡也不過與我相當,歲月的刻刀無情,我僅僅跑了幾步便已氣喘吁吁。
這塊我們在上肆意跑跳的大石頭,在它的四周,還有更多巨石錯落分布。

這裡一塊塊的巨石宛如沉默的巨人,橫躺在田野中央,與周圍層層疊疊的綠色梯田格格不入。
這景象仿佛是一幅用心勾勒的畫卷,而那一塊塊巨石,就像誰有意無意間擺上的硯台,靜靜地壓在這片翠綠之上,既突兀又耐人尋味。
夕陽
時光飛逝,夕陽染紅了整個小村,微風徐徐的吹在我的臉上,這片靜謐的景象令人不忍移開視線。
越南的紅道族還記得屬於自己的古老故事嗎?
房內掛在牆上的小祠堂裡飄出的香氣,彷彿承載著盤王祭的記憶—那與盤瓠傳說緊密相連的祭典,如同脈絡一般在這片土地上延續。
回想起今天,身上那因奔跑遊戲而留下的擦傷似乎有些刺痛,但內心卻充實無比。
步入屋內,男主人已回家,與女主人一同準備晚餐。
一旁的藥草浴水正咕咕冒著熱氣,炭火的溫暖與旁邊的瓦斯爐形成了奇妙的對比,彷彿現代與傳統在這裡無聲的對話。


晚餐時間
米酒和晚餐的香氣瀰漫屋內,女主人高聲招呼大家入席。
男主人與我碰杯,他的眼神透露出對遠方客人的熱情。
桌上佳餚豐盛,炸豬腸與臘肉的滋味濃郁,南瓜葉的清香讓人不忍放下筷子。
男主人試著用中文與我交談,兩人磕磕絆絆間,笑聲連連。
中越邊界的歷史在他眼中似乎只是塵封的往事,而我心中卻升起了某種疑問—那些本屬同一族群的人,因為教育與語言的分隔而日漸疏離。
他們的母語,還能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中保留多久呢?

澡桶
滿月的光芒如水,村莊沐浴在一片靜謐之中。
藥草浴水輕泛黃綠,散發著藥草的清香,細聞之下竟毫無苦澀。
當身體浸入水中,微微的暖意滲透疲憊的肌肉,彷彿被大地溫柔擁抱。
泡澡桶雖簡陋,卻是身心最大的慰藉。
「今天一定會睡得特別香甜。」我在心裡喃喃道。
果然,夜風輕拂,一躺上床,我便在夢載浮載沉。
早晨
清晨的陽光從門縫灑進來,直接將我從夢中喚醒。這裡的雞似乎不遵循傳統的晨啼習性,與我記憶中台灣奶奶家的早晨截然不同。奶奶家的雞鳴聲如天然的鬧鐘,總能準時響起,為一天揭開序幕。
稍作洗漱,女主人早已在廚房忙碌。這裡沒有台灣的中式早餐或越南的經典料理,一切食材都取自家門附近的田野和果園。
南瓜葉理所當然地成了餐桌的主角,還有那如甜瓜般的迷你黃瓜。
簡單卻充滿山野氣息的一餐,為一天注入能量。
餐後,收拾好行囊,Meling與我一同向這可愛的家庭揮手告別。隨即,我們再次踏上通往深山的旅程。
出發前,Meling轉頭問我:「你今天想走難的路線,還是簡單的路線?」
「有什麼不同?」我帶著好奇望向她。
她嘴角泛起笑意:「難的路線需要走四到五個小時才能到達中午用餐的地方,簡單的路線則沿著水泥路,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抵達。但難的路線風景更漂亮喔!」
聽到「風景更漂亮」,我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,毫不猶豫地說:「我們走難的吧!」一種對未知之美的渴望,驅使著我選擇了這條充滿挑戰的路徑。
菊花田
一片壯觀的菊花田映入眼簾。那片延綿的金黃,似陽光灑落大地,讓人不禁屏息凝視。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菊花種植場,整齊排列的花海彷彿為山間披上了盛裝。微風吹過,花田蕩起層層波浪,像是在悄聲訴說大地的秘密。
這些菊花將銷往何處呢?是用作藥材,還是釀成清香的花茶?我帶著疑問,默默地跟在Meling後面,內心充滿對這片土地的好奇。

學校與體制
路過一座小學,校園裡靜悄悄的,彷彿在盛夏的陽光下也隱藏著某種未被察覺的寂靜。
暑假期間,孩子們早已離校,空蕩的操場顯得格外廣闊,校舍的規模小得像個玩具—兩個籃球場大概就能涵蓋整個校區。
前幾天旅行社的負責人提到過,這裡的老師是以學生的到校人數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。
忽然想起台灣早期農忙時節,許多孩子不得不為了幫忙家務而缺席學堂,那種教育與生活交織的困境仿佛並不陌生。

越南的京族如同台灣的閩南人,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。
透過單一語言的普及要求小朋友們在學校學習國語,而當他們回到家中,父母卻因不懂越南語而只能以母語交流。
時間長了,語言的代溝擴大,世代的記憶漸漸消失。隨著長輩的辭世與年輕一代的不再使用,少數民族的語言也被時代的洪流沖刷得幾近無痕。
統一的缺點就是抹平了文化的多樣性,像把一片片絢爛的花田染成了單調的顏色。
這種過程,究竟是歷史的必然,還是一種失落的悲劇。

法國人
在前往廣村(Bản Khoang)的路上,我們終於遇見了另一組旅人—一對法國人夫妻。他們是今天唯一與我們走同樣路線的人。
這對法國旅者看起來已有些年紀,但精神矍鑠,裝備顯然是專業級的。
看著他們穩穩地在前方行進,我不禁開始思索:若我到了他們的年紀,是否還有這樣的體力與心境,能從容地走進這片遙遠的山區?是否還擁有足夠的時間和勇氣去探索不熟悉的世界?答案或許只有未來才能揭曉。
我們的步伐稍快,不久便趕上了他們。
Meling自然地向他們的嚮導打招呼,並簡單介紹了我這位來自台灣的小夥伴。
趁著擦肩而過的片刻,我用簡單的越南語向他問候。一句簡單的問好,卻讓對方嚮導驚訝地睜大了眼睛,或許沒想到一個台灣小子也能說幾句越南話。
寒暄過後,我們匆匆道別,繼續趕路。
遠遠望著那對法國人逐漸被我們甩在身後的身影,我心裡想著:或許旅途的意義,並不在於速度,而在於每一步路上的體驗與感悟。
孫子與蘭花
在路過一個小村落時,Meling停下腳步,讓我稍等片刻,她走進路邊的小雜貨店買東西。
我站在路邊,目光隨意掃過村子的景色。一隻小黃狗懶洋洋地躺在陽光下,偶爾抬頭打個哈欠,然後又閉上眼睛,享受著午後的閒適。
那種無憂無慮的模樣,讓人心生羨慕。
沒多久,Meling從店裡走了出來,手裡提著一盒果凍。她笑著解釋道:「這是買給我孫子吃的,本來想買牛奶,但賣光了,只能改買果凍。」
我驚訝地看著她,難以相信她這麼年輕,竟然已經有孫子!原來Meling是一位名副其實的「少年阿嬤」。
一路往她女兒家的方向走,Meling邊走邊和我聊起她的女兒。
她女兒同樣是一名嚮導,英語說得非常流利,還是村子裡的英文老師,負責教年輕人學習英語。因為現在是暑假,她就接了嚮導的工作。
隨著我們逐漸上山,她的女兒家出現在半山腰上。
Meling女兒的家大而寬敞,前院裡整齊地排列著二十多根石柱,石柱上擺放著花盆,裡面種著一排排報歲蘭。
雖然蘭花還沒有開花,但綠意盎然的葉子透露出生命的活力,似乎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綻放。

推開木門,裡面只有四個小孩,沒有大人在家。
兩個穿著黑色傳統族服的赫蒙族女孩和兩個穿著現代T恤的姊弟正在一起玩耍。
Meling指著姊弟倆告訴我,這是她的孫子和孫女。
赫蒙族的兩位女孩則是她女兒的學生,因為自己家裡大人不在,便過來幫忙照顧孩子。
年紀最小的孩子大概不到三歲,其他三個姐姐一起忙著看顧他,倒也井然有序。
Meling的女兒家內部設計和其他傳統紅道族房子相似,有開放式廚房,牆壁和天花板也因炊煙熏染而顯得黑漆漆的。
然而,與眾不同的是,這裡有一個極為通風的觀景台。坐在觀景台上,山風徐徐吹來,讓人心曠神怡。

當Meling用赫蒙族語和兩個女孩交流時,我才驚訝地發現,她不僅能說越南語,連赫蒙族語也說得流利。
這種語言的多樣性讓我深感佩服。
一路走來,瑤族與赫蒙族的村莊雖然比鄰而居,但彼此之間似乎相處和諧,沒有因土地或水源問題發生爭鬥,反而偶爾還會互相串門,關係親近而融洽。
在與四個孩子簡單問候過後,我們稍作休息,準備繼續前行。
黃瓜
從Meling女兒家到廣村的路途,需要翻越一座大山頭。一路上,我們踩著崎嶇的土路,遠眺壯闊的山谷風景,心中既感嘆又欣喜。

翻過山頭後,路勢逐漸下降,我們朝著目的地前進。
迎面走來一對背著竹籃的母子,他們的籃子裡裝滿了剛採摘的農作物。
當他們與我們擦肩而過時,Meling用族語和那位母親聊了一會兒,對方隨即從籃子裡拿出兩個像香瓜一樣大的黃瓜遞給她。
這一刻,我才見到了這幾天吃了無數次的黃瓜的「真身」。
Meling從背包裡拿出一把小刀,熟練地將黃瓜去皮。隨著刀片劃過,黃瓜散發出清新濕潤的香氣,讓人食指大動。
Meling將黃瓜切成六份,分給我和她自己。我接過一片咬下一口,瞬間感受到水分在口腔裡炸開,清涼甘甜,立刻驅散了夏末午後的悶熱。
這樣天然、充滿水分的黃瓜,真是一份解渴又解暑的大自然饋贈。

吃著黃瓜,我不禁想起公司裡的越南同事們。
他們常常帶著小品種的黃瓜到辦公室,隨手洗一洗就能當零食吃。
而他們的吃法也很特別,總會搭配蝦鹽一起食用,味道濃郁且爽口。
我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嘗試時覺得新奇,後來卻逐漸愛上了這種簡單卻有層次的口感。
接著,我們繼續踏上前行的道路,腳下的路依舊曲折,但胃裡的清涼和心裡的滿足讓這段旅途變得輕鬆了許多。
鱘龍魚
翻過了山頭,我們終於抵達了預定的午餐地點—一戶充滿特色的當地人家。
這戶人家的門前有兩個大水塘,水塘裡清澈的山泉水緩緩流動,養著鱘龍魚。
水塘的四周種滿了越南紫蘇,那紫色的葉片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亮,高高地立在水塘邊,就像忠實的守衛。


走進屋內,迎接我們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。
女主人和她的女兒正忙碌在廚房裡,之後熱騰騰的午餐被擺滿了桌子。
之後,女主人隨即拿起一頂安全帽,套上雨鞋,笑著說自己要去做農事,匆匆離開,只留下女兒留守家中。
午餐非常豐盛,最令我期待的是鱘龍魚。魚肉細緻柔嫩,完全沒有硬骨,可以安心大口享用,肉質的鮮甜與山泉水的清澈純淨融為一體,令人回味無窮。
此外,還有我喜歡的南瓜葉,清新爽口,與魚的濃郁滋味相得益彰。

經過一上午的長途跋涉和延遲的用餐時間,我早已飢腸轆轆,狼吞虎咽地解決了一整桌的美味。
吃飯的時候,屋內的兩隻狗狗蹲坐在我的椅子旁,期待地看著我,偶爾還伸出舌頭舔舔嘴巴,似乎在等我分些食物給牠們。
這戶人家與之前拜訪過的家有所不同,屋內有現代化的裝潢,電燈明亮,角落還有一台電視。
年輕的女兒躺在床上刷著Tiktok,手指靈活地在螢幕上滑動。牆上掛著她的大學畢業照,以及一張身穿軍裝的男性照片,應該是她的哥哥。
雖然我心裡充滿了好奇,但礙於語言不通,無法與她深入交談。吃飽後,我在屋內稍作休息,感受著這個家庭獨特的氛圍。
我們再次背上行囊,前往終點廣村。
眺望
在這條最後的水泥路上,我們走到路的最高點,眼前是一片開闊的景象。
我和Meling在這裡停下腳步,拍下了一張照片,也俯瞰著整個廣村的全貌。

從這裡往下望,圍繞著一個又一個水塘,那些池塘是專門用來養殖鱘龍魚的。
遠處,山頭的對面,一階一階的梯田如同古老的畫卷,層層疊疊。
走到這裡,Meling輕聲告訴我,再往下走就能到達旅途的終點。
忽然,我感到一陣莫名的壓力襲來,這段旅程即將結束,而我也即將回到繁忙的工作中。
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瞬間壓得我有些喘不過氣來。
於是,我只得再多留一會兒,讓心情沉澱,在這片美麗的景色中尋找一絲安慰,讓內心的起伏慢慢平靜下來。

返程
終於抵達了廣村,這一聲「萬歲」幾乎脫口而出。站在終點,我難掩心中雀躍,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。
Meling見狀,眼角的笑意如山間的晨霧般柔和,似乎也被我的喜悅感染。
等候我們的計程車司機站在一旁,微笑著為我們打開車門,帶著半開玩笑的語氣說:「歡迎回到現代社會。」
車輛啟動,返程的路卻是連綿的上坡,彎彎繞繞,像一段試圖逃離群山的旅途。窗外的景色在朦朧的暮色中漸漸退去,車內只剩引擎聲在耳畔低吟。
花了二十餘分鐘,我們回到了沙壩市區。
車上,我隨口問Meling,哪裡能買到她們族群的服飾。她微微一笑,像藏著一點小秘密般回答:「等回旅行社,我騎摩托車帶你去挑。」
那一刻,她的話語如同點燃了某種期待,一個關於文化的窗口正在緩緩打開。
買給自己的禮物
跳上了Meling的摩托車,我們一路穿過蜿蜒的街道,最終停在沙壩公共市場的二樓。
她帶著幾分自豪告訴我:「要找純手工的真貨,就得來這裡。」
市場的格局簡單明瞭,離樓梯較遠的攤位屬紅道族,靠近樓梯的則是赫蒙族。
這些布衣與飾品的攤位,如同一扇扇敞開的文化衣櫥,散發著手工藝特有的樸實與生命力。
先來到紅道族攤位,我向攤主詢問是否有短袖服飾,得到的回答是:「只有長袖,試試看吧。」
試穿之後,總覺得不甚滿意,直到目光落在牆上一件七分袖的樣式。
試穿那一瞬,鏡中的身影似乎與這土地多了一分親近感。
最終,我卻挑中了一款赫蒙族的服飾,讓那位年邁的赫蒙族老奶奶早早收攤回家。
回到紅道族的攤位,琳瑯滿目的小包包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我挑了一個喜愛的款式,剛問完價格,附近的紅道族攤主竟一擁而上,紛紛推銷自己的包包。
那場景如浪潮般洶湧,竟讓我一時不知所措。
慶幸自己預算尚充裕,便索性多買了幾個。
這番多方選購倒成了一場有趣的交易,也讓我得以與她們討價還價。
最終,我攤開戰果:一件背心、兩個小包包、一個大包包,滿載而歸。
離開前,還與紅道族的老闆娘們合影,她們身著傳統服飾,那明亮的笑容,彷彿將這次旅程的記憶烙在了山風中。

日落時分,我與Meling道別。離別之際,我提到下次想帶女朋友一起來,她笑著點頭,語氣堅定地說:「一定要來找我,我帶你們去我的村子看看。」
就這樣,我的紅道族健行之旅畫下句點。
但回程路上,那些攤位、那些服飾,以及紅道族婦女的笑容,卻如滾動的車輪般,不斷在心頭轉動,彷彿一件件靜默的禮物,依然在訴說著她們的故事。

健行資訊
這次參加了 Ethos – Spirit of the Community 舉辦的 2 天 1 夜 Ta Phin Experience
走完後非常滿意,誠心推薦給計劃前往沙壩健行的朋友。
為什麼選擇這家旅行社?因為它是 TripAdvisor 上評價第一名的旅行體驗,服務細緻且行程安排非常專業。
👉 官網連結在這裡: Ethos – Spirit of the Community – Ta Phin Experience
💡 時間有限?別擔心! 如果你沒法參加 2 天的行程,但又想探索大平(Tả Phin),可以考慮 大平村單日遊,同樣精彩絕倫!
點擊這裡了解更多:
趁著好時光,一起踏上這場充滿文化與自然之美的健行吧!
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,可以留言讓我們知道。
感謝您的閱讀!
★更多北越相關的分享:
河內系列:
亞洲建築風格中最獨特的佛寺:一柱寺
躲進越南美術博物館(Bảo tàng Mỹ thuật Việt Nam),感受越南的另一種風景
越南河內旅遊攻略 – 免門票的河內市博物館
參加河內Rose Kitchen烹飪課值得不值得
【越南河內探店】原來這是紅透半片天的Maison Marou巧克力
越南美食| 河內自由行推薦| 傳統甜點Chè(糖水)
【河內美食探店系列】Blue Butterfly 越式精緻餐廳 – 來越南不可錯過的4道佳餚
越南河內尋找法式浪漫 – La Badiane Restaurant午晚餐怎麼選最划算
還劍湖畔,那位士兵手上的是什麼?
越南歷史故事集|城門城門幾丈高 – 東河門
鎮國寺旁的神犬傳說 – 水中僊祠
寧平陸龍灣系列:
1個人能夠去寧平陸龍灣自助旅行嗎?
陸龍灣(長安生態保護區)路線2有什麼好看?
越南最多「最大」的佛教寺廟 – 寧平拜頂寺(Bai Dinh Temple) 3種電動接駁車門票怎麼買?
華閭古都值得1個人參觀嗎?
廣寧下龍灣系列:
來北越不可錯過的世界自然遺產-下龍灣郵輪1日遊
河江系列:
越南河江Ha Giang自由行 – 9個來之前不能不知道的事
越南河江Ha Giang Loop – 出發前必知的5個要點
Ha Giang Loop 住宿指南:9間精選Homestay民宿
沙壩系列:
第1次到北越沙壩自由行,要知道的6件事情
越南沙壩健行,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
2024年7月上班暫停,去越南沙壩梯田,洗去班味
I人逃離辦公室,到山裡畫Batik,尋找心流體驗
SAPA Museum 山靄之外,歷史之內
Hello Vietnam一頓好飯,一段好風景
越南沙壩必買| 尋找承載霧城記憶的物品
越南沙壩纜車 – 太陽世界番西邦傳奇